
1949年冬配资炒股官方网,华北军区卫生部部长殷希彭家中,气氛异常沉重。此时,谷惠芳,那个已经多年未见儿子的母亲,依然满怀期待,盼望着儿子的归来。她为解放后的全国欢欣鼓舞,却无奈等待着两个儿子,始终未能回家。她忍不住抱怨丈夫,觉得儿子们忘记了她,然而,得到的却是一个沉痛的消息——他们已经牺牲了整整8年。
那个冬天,殷希彭披着军大衣,站在院中的老槐树下,目光却落在忙碌的妻子谷惠芳身上。她是他失散八年的妻子,历经战乱与离散,生活已经把她的容颜刻画得深沉而苍老。昔日温柔、笑容可掬的女人,如今常常神情焦急,显然是战争带给她的深深创伤。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际,谷惠芳每天都要问一句:“瑄、珊呢?他们怎么还不回家?”
展开剩余85%殷希彭的心被沉重的石块压住,眉头紧锁。他已经多次在夜里被噩梦惊醒,梦见自己的儿子们在战场上英勇冲锋,血洒战场,妻子抱着儿子的血衣痛哭。他不敢告诉妻子真相,怕她承受不住。然而,他也知道再继续隐瞒,只会加重妻子的痛苦。
他放下茶杯,双手微微颤抖,沉默良久,终于开口,声音低沉而哽咽:“夫人,他们已经牺牲八年了……”
这句话如同惊雷在房间中炸响,谷惠芳愣住了,她从未想到自己深爱的两个儿子,竟然已经永远离开了她。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,喉咙发不出声音,像是所有的力气都被抽走,只剩下一个空壳般的身体坐在椅子上。泪水顺着她满是皱纹的脸庞滑落,打湿了衣襟。
她哽咽着问:“他们是怎么走的?什么时候的事?你为什么不告诉我?”她的声音像是撕裂的布片,充满了痛苦和无法接受。
殷希彭低下头,眼泪如泉水般涌出:“一个儿子是在1943年春天牺牲的,另一个是在秋天。那时你还在逃难,身边还有小子烈。我怕你承受不住这些打击,不敢告诉你。”
谷惠芳悲痛欲绝,她用力捶打丈夫的胸膛,声音嘶哑,仿佛一只受伤的母兽在哀鸣。殷希彭没有挣扎,只是紧紧抱住她,任由她发泄心中的悲痛。那个晚上,两人没有再说话,只是紧紧相拥,任泪水洗去多年积压的悲伤。
第二天,谷惠芳再也没有提过两个儿子的名字。家里安静了下来,桌上多了两张黑白照片和三炷香,照片上是她已故的儿子——殷子刚和殷子毅。那些曾经让她骄傲的名字,变成了家中永远不愿再提及的伤痛,尽管如此,他们永远活在她的心中。
回望1938年秋,河北大地正被战火吞噬。殷希彭当时是河北医学界最知名的病理学专家,他曾拒绝了多所名校的高薪邀请,选择回到家乡教书。身为学者,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学风深受学生尊敬。然而,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他却选择了投身抗战,离开讲堂,成为一名八路军军医。
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,殷希彭不顾个人安危,拒绝了日伪政府的高薪诱惑,毅然选择加入八路军,成为冀中军区卫生部的成员。他没有军衔,也没有枪械,但他用自己的医术支援前线,帮助无数战士恢复健康。
在八路军的岁月里,殷希彭不仅教授医术,还亲自为伤员治病,他带领的医务团队为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医疗人才。由于他的杰出贡献,许多人称他为“华北最珍贵的医学宝藏”。
殷希彭的两个儿子,殷子刚和殷子毅,也在那个时代成为了英雄。殷子刚在1940年向父亲请求参军,他发誓要做一个“堂堂正正的男子汉”。殷希彭虽然担忧,但还是鼓励他参军,告诉他,“枪林弹雨不是学堂,我只求你不要忘了初心。”
殷子刚在战斗中迅速成长,担任副排长、排长,并最终升任营指导员。1943年春,殷子刚英勇牺牲,年仅23岁。殷希彭接到电报时,只是沉默了一夜,第二天他依旧穿上军装,走进课堂,照常讲课。
几个月后,第二个噩耗传来,殷子毅在15岁时就参军,被分配到卫生部。1943年9月,日伪军发动了残酷的“秋季大扫荡”,殷子毅在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。殷希彭得知消息后,默默地去看了儿子的遗体,深知这是无法抚平的痛。尽管如此,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:“他们是光荣的,我也必须光荣。”
1945年,战争终于结束,殷希彭在繁忙的军务间隙,四处打听失散多年的妻儿。最终,他与谷惠芳和殷子烈重逢。虽然他们经历了八年的离散与流亡,但终于团聚。然而,他们心中永远有两个失去的儿子——殷子刚和殷子毅。
1955年,殷希彭被授予少将军衔。虽然他没有立下赫赫战功,但他用自己的一生守护了医道,成为新中国医疗事业的奠基者。那段痛苦的往事,被他埋藏在心底,但永远不会被遗忘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七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